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等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结合学校特色与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传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育侨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时代需求,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提升高水平运动管理与训练水平,使学校体育教学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
2.坚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搭建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平台,完善体育育人机制,让在校学生都具有积极参与体育实践的机会。完善学校总体指导、体育学院实施、专业学院配合、职能部门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工作体系,形成人人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局面。
3.坚持协同育人。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深造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探索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4.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体育理论教育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建立常态化的体育实践机制,丰富体育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力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养成常态化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5.突出侨校特色。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构建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植根中华文化,丰富“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持续打造学校运动名片,加强精品项目带动的体系化政策支持力度,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发展新局面,培育具有侨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和品牌项目。
(三)主要目标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 2035 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开足体育活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加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时代智能化设备在体育教学中的使用,提升学生持续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积极性与技能水平。
(二)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思政知识素养。将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以及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打造有代表性的体育思政课程。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三)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武术、太极拳、龙舟、健身气功、舞龙舞狮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形成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长效机制,打造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系统推进“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进一步打造龙舟基地海外文化传播平台,深入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四)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掌握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等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推动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校际、选拔性竞赛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鼓励与体校、社会体育专业机构或俱乐部合作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让“常赛”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常态。根据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将师生参加经学校组织的大学生高水平竞赛纳入认定范围,激励带动全校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氛围。加强阳光运动队建设,规范运动队的管理和赛事组织,解决好“学”“训”矛盾,培养“专业强”“体育优”的双优人才。系统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保持篮球、羽毛球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打造好“CUBAL篮球”品牌,巩固国际大学生三对三篮球世界杯品牌,拓展华侨大学“楼BA”校园文化典型赛事,创新羽毛球发展新途径,夯实舞龙舞狮、龙舟等特色项目,大力发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文化管理制度,促进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协调发展。
三、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一)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等工作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全面提高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营造全体教师重视体育、参与体育教育的氛围。多渠道、多方位帮助体育教师成长,开展体育教学名师的培养。
(二)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与教室。配足、配齐、配好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维护体育场馆、设施,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坚持体育资源共享共建,建立校社合作机制。挖掘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探索与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的形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四、积极完善评价机制
(一)推进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将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质健康评价相结合,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和评先评优依据。加大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信息数据纳入体育评价范围。
(二)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逐步完善学校教练员岗位评价。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学考评机制,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热情,提升体育教师整体水平。以体育教育成效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及效果评价,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五、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学校党委在体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日常工作执行由体育学院为主负责。学校把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落实责任。
(二)加强制度保障。积极探索推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加强风险意识和处置管理能力。积极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
(三)落实经费保障。加大对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将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完善投入机制。做好经费预算和绩效管理,保障体育工作所需的培训费用和学习费用。建立多元筹资机制,为体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探索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校园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